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道安北周
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人周武敕住中兴寺建德三年,普灭佛道,削迹潜遁,搜访得之,位以朝列,不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姚氏
冯翊胡城人
早附法门。
学无常师。
然虚恬静泊。
禅侣推服。
后隐于太白山
究研竺典。
披寻鲁诰。
进具之后。
尤尚涅槃等经。
大智度等论。
住大陟岵寺。
常以二部谈海无替。
善文藻。
故名卿达士。
日盈席。
时周始平齐。
中外禔福。
安道为物宗。
每以佛法之尊自任。
武帝有故。
颇敬事之。
或过则席地而坐。
居高座。
自若也。
侍卫皆侧目。
尝进中食。
举箸曰。
弟子闻。
俗人而僧食于律法宜有罪。
师其以罪累我乎。
曰教有权实。
律有开遮。
王贼恶人。
并道供给。
贫道据法以拟。
非徒然也。
曰审如是。
诚非佛意。
且贼与恶人。
岂复王之同类哉。
即命彻去。
诏徙住大中兴寺
别加殊礼。
南郊文物之备。
踰于前朝。
道俗聚观。
塞衢术。
独不出。
诏以天子卤簿之盛。
必欲一见。
以诧其荣。
曰陛下方以诚敬事天。
不宜使贫道。
堕于流俗也。
闻而叹善久之。
安之同学慧俊者。
京兆三原之朱氏子也。
平生于书不甚习读。
而富于忆持。
虽鸿材硕学。
莫之抗。
其论辨纵横。
电掣泉涌。
一日讲涅槃。
俊令章设问往还。
迄暮竟不消文。
明日又问搆难精拔。
如是三日。
仅成一义。
及卒。
哭之恸曰。
获与斯人俱。
且三十年。
其助我者。
何可胜数。
今已矣。
天或者其亦弃我欤。
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
御正殿。
诏集儒释道士
文武百官。
二千馀人。
较量三教优劣。
以议废立。
是月三十日
复集如前。
终莫敢有抗上旨者。
四月初。
诏天下道俗。
皆得极言三教优劣。
又诏司隶大夫甄鸾
详定佛道二教。
乃上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用笑三洞之名。
经称三十六部之失。
文极该赡。
事多抑扬。
五月十日
论伤蠹焚之殿廷。
伤诚见之昏。
悯物情之蔽。
乃作二教论一卷。
凡十二篇。
文具别集。
揽之。
废教之议中寝。
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
诏佛道二教。
并行罢黜。
由是削迹消声。
深遁林泽。
诏在处搜访。
既至。
尉赉优渥。
欲宠以禄位。
固辞久之卒。
初安之居中兴也。
迎母以养。
每且上食。
而后上讲。
甘旨之奉。
必手自治。
虽析薪汲水。
亦不以役仆隶也谓其人曰。
仲尼有言。
徒以养而不以敬。
至于犬马能之。
此岂孝之至者哉。
先佛之担父棺。
亦可以为后世法矣。
作遗诫九章以训门。
人语繁不录 弟子慧影宝贵
皆趾美敷导。
影著伤学存废厌脩等三论。
开皇末
合三家金光明。
为一本八卷。
复请崛多三藏。
译银主陀罗尼。
及嘱累品。
沙门彦琮
覆梵本。
释道安
俗姓姚
凭翊胡城人也。
识悟玄理早附法门。
性无常师闻道而至。
兼以恬虚静泊凝心胜境。
谦肃为用动止施度。
凡厥禅侣莫不推服。
后隐于太白山
栖遁林泉拥志经论。
思拔深定慧业斯举。
旁观子史粗涉大纲。
而神气高朗挟操清远。
进具已后。
崇尚涅槃。
以为遗诀之教。
博通智论。
用资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
更互谈诲无替四时。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为任。
京师士子咸附清尘。
内外既明特善文藻。
动言命笔并会才华。
而风韵疏通。
雅调翔简。
执礼居尊仁被朝贵。
故荣达儒宰。
知名道士
日来请论咸发信心。
故得义流天下草偃从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频御彫辇躬礼焉。
安道为物宗。
坐镇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则如常敷化。
高谈正法词无涉世。
公卿侧目观者荣庆。
时及中食命供设。
帝将举箸曰。
弟子闻。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师如何以罪累人。
曰。
佛教权实律制开遮王贼恶臣并通供给。
贫道据法相拟。
理非徒尔。
帝曰。
审如来言非佛意也。
但恐损道众耳。
又与贼臣同席。
诚无预焉。
即敕将去。
更论馀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后敕住大中兴寺
别加殊礼。
帝往南郊。
文物大备。
敕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别及
令观天子卤簿仪具。
答曰。
陛下为民故出。
贫道为法不出。
帝闻弹指叹善久之。
鉴悟绝伦德风远扇。
立形平准守道自遵。
皆此类也。
与同学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学书。
而耳餐取悟一闻不忘藏诸胸臆。
流略儒释谈如泉涌。
攻击关责锋锷丛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讲涅槃。
俊命章设问。
遂往还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问。
讲难精拔。
虽随言即遣。
而听者谓无继难。
俊终援引文理徵并相詶。
遂连三日止论一义。
后两舍其致方事解文。
故使惊唱前修预闻高揖。
俊后历寻华土。
纵学名师。
凡所沾耳。
义通旨得。
与同室三十馀年。
言晤飞玄诚逾目击。
因疾而卒。
抚尸恸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虚矣。
至天和四年岁在己丑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于正殿。
帝升御座。
亲量三教优劣废立。
众议纷纭。
各随情见较其大抵。
无与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众论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简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广召道俗。
令极言陈理。
又敕司隶大夫甄鸾
详佛道二教。
定其先后浅深同异。
乃上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经称三十六部。
文极详据事多扬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上论以为伤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时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沈网。
乃作二教论取拟武帝
详三教之极。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归宗显本篇。
有客问曰。
仆闻。
风流倾坠。
六经所以缉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优柔弘润于物必济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详矣。
近览释教文博义丰
观其汲引。
则恂恂善诱。
要其旨趣。
则亹亹兹始良。
然三教虽殊劝善一途。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叹逝川
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异释典之厌身无常之说哉。
但拘滞之流未驰高观。
不能齐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气。
致令谈论之际每有不同。
此所谓匿摩尼于胎㲉。
掩大明于重夜。
伤莫二之淳风。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弥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穷辩未尽理也。
夫万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则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虽一体。
而形神两异。
散虽质别。
而心数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称为外。
济神之教。
教称为内。
是以智论有内外两经。
王辩内外两论。
大等明内外两律。
百论言内外二道。
若通论内外。
则该彼华夷。
若局命此方。
则可云儒释。
释教为内儒教为外。
备彰圣典非为诞谬。
详览载藉寻讨源流。
教惟有二宁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朴素。
坟典之诰未弘。
淳风稍离。
索之文乃著。
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
咸为治国之谟。
并是修身之术。
若派而别之。
则应为九教。
总而合之。
则同属儒宗。
论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职。
谈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书。
子欲于一化之内。
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竞
岂不上伤皇极莫二之风。
下开拘放鄙荡之弊。
真所谓巨蠹鸿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穷理尽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辙。
论其文则部分十二。
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号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寻。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尽照。
近超生死远證泥洹。
播阐五乘。
接群机之深浅。
该明六道。
善恶之升沈。
夐期出世。
而理无不周。
迩毗王化。
而事无不尽。
能博能要不质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虑。
孰能与斯教哉。
虽复儒道千家农墨百氏取舍驱驰。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释氏之教理富权实。
有馀不了称之曰权。
无馀了义号之为实。
通言善诱何名妙赏。
子谓。
三教虽殊劝善义一。
余谓。
善有精粗优劣宜异。
精者超百化而高升
粗者循九居而未息。
可同年而语其胜负哉。
又云。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爰引世训以符玄教。
此盖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谓。
理者何耶教之所诠。
教若果异理岂得同。
理若必同教宁得异。
筌不期鱼蹄不为兔。
将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笃。
身患之诫遂兴。
不悟迁流。
逝川之叹乃作。
并是域内之至谈。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尽于极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穷于生灭。
宣尼又所未言。
可谓瞻之似尽。
而察之未极者也。
经曰。
分别色心有无量
非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与大行。
俱越妄想之乡。
菩萨则慧兼九道。
声闻则独善一身。
其犹露润之比巨壑。
微尘之比须弥。
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
故经曰。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
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
余闻。
善齐天下者。
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
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
续凫截鹤于焉始等。
此盖狷夫之野议。
岂达士之贞观乎。
故谚曰。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请广其类。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资色心。
以成躯。
禀阴阳而化体。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混以智愚。
阴阳义齐。
则同之于贵贱。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虽强齐之。
义安在。
张宾搆谮。
意遣释宗
初览论通问僚宰。
文据卓然莫敢排斥。
当时废立遂寝。
诚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灭佛道二宗。
别置通道观。
简释李有名者。
并著衣冠为学士焉。
事在别传。
削迹潜声逃于林泽。
下敕搜访。
执诣王庭。
亲致劳接。
赐牙笏䌽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兴
携母近。
每旦出觐手为煮食。
然后上讲。
虽足侍人不许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运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养于我。
非我不名供养。
卒于母世初无一息。
斯准大圣担棺之像。
布化浇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遗诫九章。
以训门人。
其词曰。
敬谢诸弟子。
夫出家为道至重至难。
不可自轻不可自易。
所谓重者。
道佩德萦仁负义。
奉持净戒死而有已。
所谓难者。
绝世离俗永割亲爱。
回情易性不同于众。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弃躯命。
谓之难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动为法则。
不贪不诤不谗不匿。
学问高远志存玄默
是为名称参位三尊。
出贤入圣涤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报。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归揖。
捐妻减养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辞劳役者。
以其志行清洁通于神明。
淡泊虚白可奇可贵故。
自顷荒流道法遂替。
新学之人未体法则。
弃正著邪忘其真实。
以小黠为智。
以小供为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退自推观良亦可悲。
计今出家或有年岁。
经业未通文字不决。
徒丧一世无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无常之限非旦则夕。
三涂苦痛无强无弱。
师徒义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为永诫。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违所生。
剃发毁容法服加形。
辞亲之日上下涕零。
割爱崇道意陵太清。
当遵此志经道修明如何无心故在色声。
悠悠竟日经业不成。
德行日损秽迹遂盈。
师友惭耻凡俗所轻。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诲励宜当专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弃俗辞君。
应自诲励志果清云。
财色不顾与世不群。
金玉不贵惟道为珍。
约己守节甘苦乐贫。
进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趋走风尘。
坐不暖席驰务东西。
剧如徭役县官所牵。
经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学弃捐。
如是出家徒丧天年。
今故诲励宜各自怜。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辞族。
无亲无疏清净无欲。
吉则不欢凶则不戚。
超然从容豁然离俗。
志在玄妙轨真守扑。
得度广济普蒙福禄。
如何无心仍著染浊空争长短铢两斗斛。
与世同利何异僮仆。
经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毁辱。
今故诲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计富贫。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减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报恩。
倚纵游逸身意虚烦。
无戒食施死入太山
烧铁为食融铜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陈。
今故诲约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
秽杂不著惟道是钦。
志参清洁如玉如冰。
当修经戒以济精神。
众生蒙祐并度所亲。
如何无心随俗浮沈。
纵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浅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与世同尘。
今故诫约幸自开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
当务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扰动不乐闲居。
经道损耗世事有馀。
清白不履反入泥涂。
过影之命或在须臾。
地狱之痛难可具书。
今故戒励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
形虽鄙陋使行可观。
衣服虽粗坐起令端。
饮食虽疏出言可餐则忍饥则忍寒。
能自守节不饮盗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处私室如临至尊。
学虽不多可齐上贤。
如是出家足报二亲。
族知识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学无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禅中士诵经。
下士堪能塔寺经营。
岂可终日一无所成。
立身无闻可谓徒生。
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
道法革性俗服离身。
辞亲之日乍悲乍欣。
邈尔绝俗超出埃尘。
当修经道制己履真。
如何无心更染俗因。
经道已薄行无毛分。
言非可贵德非可珍。
师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损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有弟子慧影宝贵
并列名隋世。
影传灯大论继踵法轮。
汎迹人间情多野外。
著伤学存废厌修等三论。
伤学除谤法之愆。
存废防奸求之意。
厌修令改过服道。
并藻逸霞烂。
焕然可遵。
后卒开皇末岁。
玩阅群典讲律为务。
见晋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严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维摩经为一本五卷。
沙门僧就合四家大集为一本六十卷。
乃合三家金光明为一本八卷。
复请崛多三藏。
译银主陀罗尼及属累品。
以之成部。
沙门彦琮重覆梵本。
品部斯具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毗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休弼
常山王拓跋遵裔孙。
孝武帝在藩,少与之亲。
孝武即位,出必陪乘,入于卧内。
与高欢有隙,大臣议者多有异同,唯关中王之地,殷勤劝请西入关。
后策功论赏封魏郡王
高欢恨之,宣告云:天子西入,事起元毗,虽百赦,不在原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傅亮南朝宋 374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4—426 【介绍】: 南朝宋北地灵州人字季友
傅迪弟。
博涉经史,尤善文词。
晋末,为建威将军
桓玄晋安帝自立,选为秘书郎
后附刘裕(宋武帝)从征关、洛。
入宋,以佐命功,入直中书省专典诏命。
尚书仆射
刘裕死,与徐羡之谢晦受顾命辅少帝
后与徐羡之等废杀少帝,迎立文帝
文帝即位,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后因杀少帝罪,被文帝处死。
明人辑有《傅光禄集》。
全宋文·卷二十六
字季友北地灵州人司隶校尉傅咸玄孙。
初为建威参军,历桓谦中军行参军
桓玄篡位,选为秘书郎,未拜,义兵起,丹阳尹孟昶为建威参军
义熙初员外散骑侍郎,转领军长史
未拜,遭母忧。
服阕,为刘毅抚军记室参军,又补领军司马,迁散骑侍郎,转中书黄门侍郎
寻为太尉从事中郎,掌记室
宋国建,除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徙中书令
武帝受禅,迁太子詹事中书令如故,封建城县公,转尚书仆射
少帝即位,进中书监尚书令,领护军将军,寻行废立。
文帝即位,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始兴郡公
元嘉三年伏诛,有集三十一卷。
(案,《南史·傅亮》云,高祖登庸之始,文笔皆是参军滕演
北征广固,悉委长史王诞
自此之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辞也。
张溥本有《进刘裕侍中车骑将军诏》,《封豫章郡诏》,《封宋公诏》,《进宋王诏》,《禅策》,《禅宋诏》,《禅宋玺书》。
今考前二诏必非作,唯《宋公》《宋王》当属,而无左证,禅代诏策,则王韶之作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谢灵运南朝宋 385 — 4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
谢玄孙。
幼寄养于外,因名客儿,人称谢客
晋时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
秘书丞
入宋,累官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好游山水,不理政务。
后辞官返会稽故宅,经营园林。
文帝元嘉初,征为秘书监,迁侍中临川内史
因昼夜游娱宴集,免官。
谢惠连、羊璿之等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
使奴僮及门生凿山浚湖。
屡触犯郡守,被诬谋反,被杀。
工诗文,诗开山水诗一派。
有明人辑本《谢康乐》。
全宋文·卷三十
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人车骑将军玄孙,袭封康乐公,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
刘毅姑孰,以为抚军记室参军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
诛,武帝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骠骑道怜版为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免。
宋受禅,降公爵为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少帝即位,出为永嘉太守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迁侍中
寻引病东归,以游宴免。
起为临川内史,为有司所纠,兴兵叛逸,禽付广州
元嘉十年,于广州弃市,有《晋书》三十六卷,集二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顺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敬叔
常山王拓跋遵后裔。
善射孝武帝善射者于华林园戏射。
以银酒卮悬百步外,中者赐之。
发矢即中,得赐。
后从孝武帝入关,位侍中
谢瞻南朝宋 387 — 4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87—约421 【介绍】: 南朝陈郡阳夏人字宣远
一曰名檐,字通远
善为文,辞采丰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俱有盛名。
初为桓伟安西参军
宋时,为中书侍郎,以其弟谢晦权遇日重,惊骇惧祸,乃自请降黜,为豫章太守
遇疾卒。
全宋文·卷三十三
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灵运从兄。
(案,《传》云,文章与族叔混、弟灵运相抗,是为兄也。
卒于永初二年,年三十五,灵运诛于元嘉十年,年四十九,则灵运长于二岁,疑有一误。
)仕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
解职,为刘柳建威长史,寻为武帝镇军参军,又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转主簿安成相、中书侍郎
宋国中书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出为豫章太守永初二年卒,有集三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导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京兆人
史失其氏。
十岁出家。
其师授以观世音经。
曰。
此经几卷。
曰止一卷。
曰。
经言尔时无尽意。
则知前更有。
师大惊异之。
授以法华经。
于是悟解通达。
老师夙学。
多敬畏之。
年十八。
僧睿见而叹曰。
君当作万僧法主
厚自爱。
姚兴闻其名。
诣之与语。
载同辇而还。
学者荣之。
罗什所译。
多与参校。
著成实三论疏义。
并空有二谛论。
多所发明。
宋高祖平关中。
而喜。
建邺
桂阳公义真。
曰。
儿年幼留镇。
藉公辅之。
义真后为虏所逼。
果能营救。
虏解围去。
高祖闻而嘉之。
建东山寺于寿春
以居焉。
会魏灭教。
北方避难而投之者。
皆给衣食。
故旧乡曲之死者。
为设会行香。
流涕哀恸。
孝武即位
诏住建邺中兴寺
帝郊迎。
法道大振。
每讲维摩于瓦棺寺。
帝临幸。
公卿毕集。
久之辞还寿春殁。
寿九十六。
时有僧音僧威。
亦有卓行。
僧导
京兆人
十岁出家从师受业。
师以观世音经授之。
读竟咨师。
此经有几卷。
师欲试之。
乃言。
止有此耳。
曰。
初云尔时无尽意。
故知尔前已应有事。
师大悦之。
授以法华一部。
于是昼夜看寻粗解文义。
贫无油烛常采薪自照。
至年十八博读转多。
气干雄勇神机秀发。
形止方雅举动无忤。
僧睿见而奇之。
问曰。
君于佛法且欲何愿。
曰。
且愿为法师作都讲。
曰。
君方当为万人法主
岂肯对扬小师乎。
迄受具戒识洽愈深。
禅律经论达自心抱。
姚兴钦其德业。
友而爱焉。
入寺相造。
乃同辇还宫。
及什公译出经论。
参议详定。
既素有风神。
又值关中盛集。
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
乃著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
宋高祖西伐长安
擒获伪主荡清关内。
既素籍名。
乃要与相见。
曰。
相望久矣。
何其流滞殊俗。
答云。
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
此时相见不亦善乎。
高祖旋旆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
临别谓曰。
儿年小留镇
愿法师时能顾怀。
义真后为西虏勃勃赫连所逼。
出自关南中途扰败。
丑虏乘凶追骑将及。
率弟子数百人遏于中路。
谓追骑曰。
刘公以此子见托贫道。
今当以死送之。
会不可得不烦相追。
群𡨥骇其神气。
遂回锋而反。
义真走窜于草。
会其中兵段宏
卒以获免。
盖由之力也。
高祖感之。
因令子侄内外师焉。
后立寺于寿春
东山寺也。
常讲说经论。
受业千有馀人。
会虏俄灭佛法。
沙门避难投之者数百。
悉给衣食。
其有死于虏者。
皆设会行香。
为之流涕哀恸。
孝武帝升位。
遣使徵请。
翻然应诏
止于京师中兴寺
銮舆降跸躬出候迎。
孝建之初三纲更始。
感事怀惜。
悲不自胜。
亦哽咽良久。
即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
亲临幸公卿必集。
登高座曰。
昔王宫托生双树现灭。
自尔以来岁逾千载。
淳源永谢浇风不追。
给苑丘墟鹿园芜秽。
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
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国。
岂知上圣流涕大士栖惶者哉。
因潜然泫泪。
四众为之改容。
又谓曰。
护法弘道莫先帝王。
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
则此沙石瓦砾便为自在天宫。
称善久之。
坐者咸悦。
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
春秋九十有六。
时有沙门僧因。
亦当世名匠。
相次。
或问因云。
法师导公孰愈。
答云。
吾与僧导同师什公。
准之孔门则导公入室吾可升堂。
有弟子僧威僧音等。
并善成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